大环境艰难,有时必须狠逼自己一把
不知不觉体验设计学习社,已经创立2年多了。
头一年多其实都在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,但这半年来,经历了一个我都没想到的转折。
为了那个转折,我真的是狠狠逼了自己一把,现在看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勇气。
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心路历程。
1.
刚开始,创立学习社的主要目的,是想要提供一个真正的体验设计学习平台,让更多人能地学习和参与这个行业。
体验设计的门槛其实是相对较高,视觉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,而体验设计师中科班出身占比较高,可见这个职业是有一定门槛的。
虽然我自己也是科班出身,而且是交互留学,但我并不认为科班教育与职业需求能直接对接上。
所以,当时的想法是,如果我能够提供一个体验设计的轻量学习平台,直接对接职业需求,那岂不是很棒?
于是我在学习社里,主要办训练营和读书打卡,因为我当时认为这是大家最欠缺的。
我也有想过,要不要像大部分“知识付费社群”那样,每天发一些碎片知识。
后来仔细想想,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,我们缺的不是资讯,而是真正有价值和体系化的知识。
哪些碎片化的知识,如果要每天发,那么真的难保质量,也无法体系化。
这种零散、低价值的知识,我自己都不想看,也不鼓励别人浪费时间在这个上面,于是就放弃了。
2.
理想是很美好,但现实问题随即而来。
每次为期3周训练营,为了确保大家能学会并完成项目,我不但要每周提供课程,而且必须为组员排时间表,几乎每天催促进度,不断纠正作业中的重大问题,精力消耗很大。
所以我当时一年只提供3次训练营,加上几次读书打卡,时间留白比较多。
关键是,即便好不容易确保训练营的完成,但我通过访谈发现:组长觉得任务太难,而因为分配问题,组员反而觉得太简单……
总的来说的就是:有时太忙有时太闲、有的太难有的太简单。
这种不平衡的状况,一定要改变。
3.
其实最直接的改变策略,有两个:
有时太忙有时太闲 → 就是将3次训练营的内容拆分出多个,最好每月1次,这样难度就分散了,时间留白变少,每次难度降低。
有的太难有的太简单 → 放弃分组合作,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,这样就不会出现分工不均的问题。
不难啊,这不就解决了?
对啊,不难,就是工作量有点大!
365元/人,让我提供三次训练营的课程和辅导,这个是可以接受的。
但是这个价格,让我每个月都搞课程和辅导,相当于每次训练营只需30元,那么我这个时薪就一下子降到餐馆服务员水平了……
不可能提价,否则就会放弃一大批受众,偏离初衷了。
怎么办呢?
4.
办训练营最消耗精力的,倒不是课程,而是作业辅导。
因为课程可以每次都拿同一个PPT不断优化,直播讲一次课也就是一个小时。
但是作业辅导这个,就上不封顶了。
一看就会一做就费才是常态,不然网上那么多DIY小技巧,这么多年你学会几个?
办训练营,最消耗的是每天检查作业,写出修改建议,说明哪里理解错了。
其实我可以不做辅导的,像很多其它知识付费社群那样,搞成单纯的学习打卡不就行了?
可那样又偏离我的初衷了,因为我觉得没有辅导真的很难学会!
也许视觉设计画图标啥的,可以不用辅导,但是体验设计真的要,这不是那么容易熟能生巧的东西。
所以我最后做了一个非常纠结的决定——每次课程提供训练营和学习打卡两套模式:
选择训练营模式的,我提供细致的作业点评辅导,但是要额外收费,因为30元真的不够时间成本。
但如果不愿意花这个钱的,可以按照学习打卡模式,完成作业全额退款,但只对学习社内部开放。
5.
这个模式已经跑了半年了,效果是不错的,至少能让每个人觉得公平,让想学的人有机会好好学习。
以下是往期的课程复盘,可以扫码查看:
未来的课程计划,暂时是这样的:问卷调研、用户画像、需求分析、框架设计、用户测试……(具体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微调)
简而言之,就是用一整年的时间,带大家一点一点学习体验设计的整个环节和流程。
这半年来,每个月出一个课程+每天点评作业,确实有点忙。
但看到很多学员进步飞速,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到用户体验,我更感欣慰。
最后,如果大家想要和我一样“狠逼自己一把”,解锁高效的一年,欢迎加入我们学习社:
下个月的学习活动,是只需 9.9 就能参加的读书打卡: